《曼谈》第一期:用艺术疗愈破壁情绪焦虑 画笔点亮生命之光

发布:2025-03-28 18:41:00

阅读:0

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,电子产品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剥离的数字器官。然而,英国BBC的一则报道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: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加重了青少年的焦虑情绪。在虚拟世界的信息洪流中,青少年的心灵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,亟需寻找安栖的港湾。


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曼彻斯通松山湖书院秉持着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,正在探索一条独特的教学之路——艺术疗愈。


“艺术不是技巧的堆砌,而是心灵的对话。”在课堂中,艺术老师韦思怡常这样告诉学生。如今,她的艺术疗愈课程早已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心灵氧吧。



01

 缘起:从技法到疗愈的探索

韦老师的艺术疗愈课程萌芽始于一次教学观察,在指导学生控笔训练时,她注意到美国艺术家Maria Thomas和Rick Roberts创立的Zentangle(禅绕画)技法具有独特的心理调节作用。这种源于僧侣冥想的绘画方式,通过重复的线条与图形组合,能让创作者进入专注而放松的心流状态。


随后韦思怡结合自己多年的艺术史教学经验,发现许多插画、书法和建筑都有类似Zentangle这样的图案画法,于是她大胆地将Zentangle技法创造性地引入绘画疗愈当中。


事实证明,她的这一尝试取得了积极的反响,参与课程体验的学生纷纷反馈,焦虑情绪得到明显缓解,控笔能力提升的同时,更收获了内心的平静。


02

蝶变:当画笔撬动心门

患有轻度社交障碍的同学小C,曾是游离在人群之外的“透明人”。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传统的心理辅导始终无法冲破她筑起的心墙。


转折发生在某个阳光斜照的午后,在接触到艺术疗愈课堂后,小C用纸浆构筑的安全壳逐渐裂开缝隙。



有一次,她画了一幅风景画,画中窗外的景色色彩斑斓,而窗子边缘色彩却相对灰暗。小C跟老师说“春天很美,她想出去看看。”从那以后,小C开始慢慢打开心扉,并和他人有了一些简单的互动。


03

涟漪:从疗己到散播爱心的成长

在学校的支持下,艺术疗愈的种子正在校园内外萌发新芽。今年初春,学校宿舍旁几只流浪幼猫的出现,意外成为检验教育成果的试金石。观察到猫群的同学们自发组建护猫小队,他们用废旧纸皮搭建避风猫窝,用节省出来的零花钱采购猫粮,他们还为每只猫起了名字:小橘、小黑白、小梨……。



“我们教孩子调色,更希望他们能为世界增添色彩。”3月30日下午,学校还将举行“为全球儿童点亮希望”的主题公益活动当天,学生们将义卖手工文创、烤制曲奇、闲置物品等,募集的善款将全部捐赠给国际慈善基金协会,用于支持全球儿童的健康、教育及福利事业。



AI创造一幅精美的画或许用不了一分钟,但享受绘画漫长的创造的过程却更显得尤其宝贵。或许这就是艺术疗愈最本质的模样:一片可以自由驰骋的心灵原野。


学生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探索,没有强加给他们的分数压力,也没有必须用语言才能表达内心的困扰。在一笔一划的勾勒中,在色彩的交融与碰撞中,他们释放着内心的情感,探索着自我的边界。每一次的涂抹、每一个不经意的笔触,都是他们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方式。


“正如那个春寒未散的傍晚,孩子们蹲在为猫咪们搭建的避风港口轻声呼唤‘小橘,小黑白,小梨……’,义卖筹备会的笑声惊飞枝头麻雀,象征温暖与希望的活动海报一笔一画勾勒……”韦思怡老师说道。


我们始终相信:真正的教育,是让心灵学会温柔而坚韧地生长。而艺术,正是那束照亮成长之路永恒的微光。

MAS近期活动,一键扫码预约



相关阅读